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城市扩张“逼”山东各地气象台频频搬家

日前,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检查全省气象工作时发现,十年间,全省123个气象站中有53个迁移,占总数的43%,个别气象站甚至搬迁多次。

气象站频频搬家背后有什么内幕?这种现象对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天气预报又有什么影响?

■“我们的气象台站原来选址时,多数距离城区较远,但随着城市扩张,有的站都逼近市中心了。周围高楼林立,影响了天气预报和服务的针对性、准确性。”

■在各级政府的城市规划中,气象台站往往只能“让路”。雪上加霜的是,不少规划缺乏连续性,上一届政府往东发展,下一届政府往西发展,气象台站在搬家的路上疲于奔命。

有的气象台还没建好又得搬走

7月底,山东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透露了一个让人意外的信息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》自2000年1月1日施行,从2001至2010年10年间,全省已有53个气象台站迁移,迁站数量占全部气象台站的43%。

气象站为什么要屡屡搬家?省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处长徐法彬给出了答案。

“全省共有123个国家级气象站,迁移的53个台站中,因城市规划迁移31个,因气象探测环境较差或遭到破坏迁移19个,个别台站甚至迁移了2次。”徐法彬说。

“有的台站建得规范漂亮,但建成时间不长就被迫搬迁;有的甚至还在建设中就又得搬走。”省气象局的专家们对此甚为惋惜。

而这样的迁移还远未停止。省气象局调查分析, “十二五”期间我省还将有30多个气象台站可能因探测环境较差或城市规划影响等原因要迁站。

事实上,气象台站屡遭搬迁的现象并非山东省独有。

有媒体报道,因四周遭高楼环绕造成“热岛效应”,易导致观测到的温度、大风等观测数据失去代表性,有145年历史的长沙气候观象台被迫迁址。而因城市扩张,浙江已有近八成气象台搬迁。

高楼一挡,西北风测成了北风

“气象观测中,数据资料的准确性至关重要。”徐法彬说,这些数据通常按照“三性”(代表性、准确性、比较性)来评价,丧失任何“一性”都会造成很大影响。

徐法彬介绍,气象台站的选址是很慎重的,得充分考虑“三性”,依据当地的气候特征、地形、当地城建规划和防灾减灾需要等确定。

根据国家有关规定,气象站必须保证四周空旷平坦,周围10米内不能种植高于1米的作物、树木,以保证气流畅通。成排的建筑物离气象观测场地距离应是该建筑物高度的10倍以上。“也就是说如果要建一座50米高的楼房,至少要离气象台站500米远。”徐法彬说。

“我们的气象台站原来选址时,多数距离城区较远,但随着城市扩张,有的站都逼近市中心了。周围高楼林立,影响了天气预报和服务的针对性、准确性。”徐法彬说。

这绝不是空穴来风。据《海峡都市报》报道,一次福州市区突刮超12级的狂风,而当地一气象站因周围高楼围挡,仅测到7级风。

“明明吹过来的是西北风,但受北侧成排高楼阻挡,得出的结论就可能变成北风。处在城市包围中的气象站失真了。”当地气象部门官员说。